現況與理念
本校因為位於梅山斷層帶上,成立之初即考慮到斷層與地震對本校的影響,並成立地震研究所而後又設立地震博物館,藉由整合理學院的課程資源來加強地震與防災的教育與研究。
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強震災害勢無法避免,而地震預報能力目前各國仍處於研究發展階段,民眾面臨地震威脅時,經常無所適從,再加上各種無根據的預報與謠言四起,這些都無助於地震災害的預防,因此世界受地震災害的國家,現今均著重於地震教育來達到防災與減災的目的。除此之外,斷層與地震更是息息相關,台灣斷層分布極廣,本校亦座落於活動斷層帶,但社會與本校師生對斷層的理解極淺,也是需加強教育的重要課題。斷層與地震不只是科學領域中的一個學門,更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,我國環境教育法已立法在案,未來全國國民均需每年接受 4 小時的環境教育,地震與防災教育亦是環境教育中重要的一環。然而要認識斷層與地震並非易事,本系的地震博物館正可深入淺出的介紹所有與斷層、地震相關的學理,其內容完全由本系學有專精的教授群撰寫,更能正確、精準、簡要地說明各種相關科學理論。除此之外,館內亦建置了各種獨一無二的互動裝置、多媒體展示與地震模擬平台,可讓使用者親自體驗各項地震斷層基礎理論。
100 年度執行內容
1. 執行策略
將透過各種專業課程和地震博物館的訓練,成為學生種子教師,強化學生自身的專業能力,並提升地震博物館的導覽服務品質。
地震博物館之參觀活動,將由專業的學生種子教師進行導覽。
由參觀者的回饋意見中,可據以改善地震博物館的各項設施,使地震博物館更趨完善,同時發展系所特色。
2. 具體措施
開授地震相關課 程以 教授地震相關知識。
使用地震博物館內的設施以提高教學成效。
培訓本系學生做為地震與防災教育的種子教師。
結合老師與學生種子教師辦理各項地震防災的研習活動。
配合地震博物館開放參觀與學生種子教師的導覽以達教學相長。
101 年度執行內容
1. 執行策略
將透過各種專業課程和地震博物館的訓練,成為學生種子教師,強化學生自身的專業能力,並提升地震博物 館的導覽服務品質。
地震博物館之參觀活動,將由專業的學生種子教師進行導覽。
由參觀者的回饋意見中,可據以改善地震博物館的各項設施,使地震博物館更趨完善,同時發展系所特色。
2. 具體措施
開授地震相關課 程以 教授地震相關知識。
使用地震博物館內的設施以提高教學成效。
培訓本系學生做為地震與防災教育的種子教師。
結合老師與學生種子教師辦理各項地震防災的研習活動。
配合地震博物館開放參觀與學生種子教師的導覽以達教學相長。
100-101 年度整體目標
由於地震發生的位置、時間與大小不確定性,因而常常造成社會大眾的恐慌,且由於不瞭解其成因而有錯誤的土地規劃使用、建物設計與防災作為,造成生命與財產上的損失。藉由整合理學院的課程資源與地震博物館,教授正確的地震知識以提高對地震的認識,進而能達到有效的規劃與利用土地和建物,並且使用正確的防災避難方法以減少傷亡。
100 年度預定達成目標:
1. 質化指標
強化學生地震的本職與學能和宣導能力。
落實地震與防災教育工作並與環境教育接軌。
有效的規劃與利用土地和建物的知識獲得。
擁有正確的防災避難方法以減少傷亡。
2. 量化指標
訓練系內學生成為學生種子教師,目標人數 4 人,提高學生參與服務與學習成效約 33 % 。
學生種子教師提供 地震博物館的 導覽服務,服務人次 540 人次,提昇服務人數比例約 4 % 。
各項計畫活動紀錄及成果報告數位化,以利於網路宣傳及展示之效,並供全校師生隨時選閱,預定完成度至少 50 %。
101 年度預定達成目標:
1. 質化指標
強化學生地震的本職與學能和宣導能力。
落實地震與防災教育工作並與環境教育接軌。
有效的規劃與利用土地和建物的知識獲得。
擁有正確的防災避難方法以減少傷亡。
2. 量化指標
訓練系內學生成為學生種子教師,目標人數 5 人,提高學生參與服務與學習成效約 25 % 。
學生種子教師提供 地震博物館的 導覽服務,服務人次 560 人次,提昇服務人數比例約 4 % 。
各項計畫活動紀錄及成果報告數位化,以利於網路宣傳及展示之效,並供全校師生隨時選閱,預定完成度至少 75 %。